关于智商详解

关键概念:智商、调整关注焦点。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比起没有概念,危害更大的是掌握了错误的概念,甚至是与本意截然相反的概念。

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选书的关注焦点:版次、印数、出版社、参考文献列表。

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3. 再往上则是践行……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1. 长期,几乎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除了我们的专栏里已经提到过的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之外,你还要把它与哪些重要概念清晰准确必要地关联起来?
  2.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因为阅读我们这个专栏,你的关注焦点在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对你自己的生活影响都有哪些?
  3. 今天的文章里举了“好老师讲课”的例子 ——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给你提个醒:实际上,写文章和讲课没什么区别,并且写文章面对的是更多的受众。建议你回去读读3月13日关于写作的文章,再读一遍,或者多遍,看看你脑子里会冒出怎样的新念头?

【正文】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事实如此:

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智商就具备了上升的条件,当我们把某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与行动之中之后,智商就开始事实上拉升 —— 可若是不应用,不行动,生活无改变,而那智商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你天天都看得到,有些人在行动,有些人无所事事,于是,有些人的“智商”天天在攀升,另外一些人的智商永远保持在初始的水平 —— 当然,相对来看,必然是在不断“跌落”,因为水虽然涨了,船却沉了。

事实上,我们早就定义过聪明(其实也就是所谓“智商”的表现):

再进一步,我们把概念及其关联当作自己“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用来不断吸取新的概念与关联,必要的时候更新甚至替换旧的概念与关联;与此同时,启用元认知能力不断审视整个操作系统的有效性…… 事实上,这就是所谓“智商”的运行机制 —— 挺简单,也挺清楚。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若干个角度为大家分析过“长期”这个概念。事实上,在这个专栏里的整个内容中,“长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操作系统”里根本就没有“长期”这个概念,所以才终生吃亏且不自知。

可又有多少人即便是自己的“操作系统”里有“长期”这个概念,却也没有建立清晰准确且必要的关联?上一期的文章中,大家也看到了,很多人只不过是因为小时候没有把“长期”与“有用”这两个概念以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方式联系起来,于是“抱憾终生”。

我总在说,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对于自己的无知没有感觉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比起没有概念,危害更大的是掌握了错误的概念,甚至是与本意截然相反的概念。而如果按照这个错误的概念去行动,那就是越努力越错误。

有多少人活了好几辈子,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多半都因为掌握了这种错误的概念。

单单掌握正确的概念还不够,如果搭配错误,联系混乱同样也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碎片化”这个概念到底能够和哪些其他概念联系?有多少行动仅仅是缺少了“长期”的概念,就让它的属性变得不同了?这些都是我们为了变聪明所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即便想说自己“智商不够”,也别忘记补上一个“暂时”,因为这样你才能避免掉入“智商不能提升”的坑里。

我们还举过例子,很多人不小心把“碎片化”这个概念和“学习”联系起来,就耽误了自己;事实上,与“碎片化”这个概念可能产生关联的,并不是“学习”,而更可能是“时间” —— 碎片化的,只不过是时间,而不应该是学习。再举一个例子,我和很多人一样鄙视甚至痛恨所谓的“速成”。不过,让我们拆解一下:所谓“速成”,其实就是“快速”的“成功”…… 可问题在于,这的确是事实:“快速”这个概念,根本就不应该与“成功”产生关联;可另外一个事实也是客观的:“快速”与“入门”是可以关联起来的,并且,“入门”这事儿不仅要快,还要特别快,否则起步永远在门外徘徊?(…… 一口气三个例子奉上,够你震惊一下的了吧?都是你原本应该想到,却长期忽视的关联呢!)

操作系统跑起来,底层是概念与连接,上层运转的主要是什么呢?两样东西:

  • 价值观
  • 方法论

我们的概念定义都很简单直白: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

你可能早已经想到了:

  • 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质量(选择是人生头等大事)
  • 方法论决定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构成人生)

这个专栏的读者,绝大多数已经体会到“智商提高”的整个过程。从开始了解“注意力”这个概念的定义,到价值观的形成: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到选择上的更新,再到后继的行动,比如,“不那么在意所谓的热点新闻了”,再到“开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而后,生活必然发生变化,因为选择发生了变化,行动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们的进步和成长就是由这么一个个微小的过程组成的。

就像有位读者留言的那样,昨天没有看懂的东西,今天能够看懂一点点,等到明天又有了新的体会。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成长体验,应该好好珍惜,最好能够记录下来,给自己提个醒。

学习了概念还不够,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死磕”的精神,所以还没体验到智商的提升就放弃了。久而久之就会把它归结为:

智商都是天生的,后天努力没什么用。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每一次践行后智商提升的快感。

再比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期”总是更有价值的考虑因素。于是,概念上我们深入理解了长期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长期”这个概念与很多其他的概念关联起来,比如,“判断知识是否有用的时候加上一个维度:长期”;再比如,“赚钱”这事儿也一样要加上“长期盈利”才更有价值…… 进而,我们更新了关于长期的价值观:长期的更好;这还没完,我们还有各种相关的方法论开始“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活在未来,既然如此,我们要想办法知道长期究竟有多长?哦!原来可以通过专注、行动与努力,把自己的“长期”变得比别人的“长期”更短一些…… 厉害了!

今天我们想要研究所谓的“智商”。智商是什么?有很多种定义的方法,其中有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定义:

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是“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长期努力终于解决问题”,也是很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现……

于是,我更容易接受这个论断:“大部分所谓的智商的确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这里有妥协:就算有一部分是天定的,也只是少部分……)于是我们的价值观更可能成为这个样子:

认为学习与行动比天分更重要(学习与行动是大部分的成因,而天分是少部分的成因……)

于是我们的方法论也会因此发生变化,我们更容易接受之前提到过的事实:

刚开始肯定做得不够好,做得多了,做得久了,就会慢慢好起来 —— 至少好到足够好的地步……

于是我们的选择变了,我们的行动变了,于是我们的生活变了:我们开始变得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不学习、不行动的人的看法 —— 他们的看法不可能是对的嘛!

比如说写作这件事,有很多读者都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所以不愿意开始写。

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写好。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因为写作而成名的人,也都是经历了好多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有些人希望通过写作来梳理自己的想法,有些人希望通过写作来记录生活的点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调整好焦点,很容易就会有悖于自己的初衷,为了“写好”而浪费精力,最终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打击而放弃写作。

不论你的初衷是什么,都不要忘记:只要持续做,就会慢慢好起来。有了这样的心态,在过程中碰到困难才不容易放弃。

说了这么多,其实相当于过往内容的一个提炼或者总结。那有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可以用来提高智商呢?有!我们是有方法论的人嘛 —— 起码,即便是在没有方法论的时候,也要一直琢磨方法论究竟在哪里?

很简单: 调整关注焦点 。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一张著名的图片。你把注意力往上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一个少女,你把注意力往下挪一点,你看到的是个老太太……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刚开始你只能看到一个形象,多看一阵子,你竟然就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形象…… 我们的大脑很神奇。

很多的时候,在一些小事儿上,只因为关注焦点不同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巨大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很多,讲出来最令人震惊的可能是这个:

人们在选书的时候关注的焦点非常不同。

乍一想,选书、买书、读书,这是多简单的事儿啊!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的关注焦点常常在封面设计上,在书名上,还有的人关注焦点在腰封上,看“哪些牛人推荐了这本书”…… 甚至有些人的关注焦点在书的价格与页数的比例上,估计你听过这样的评论:“这么薄的书,咋卖这么贵?!” —— 他们买的不是知识,而是纸张而已。

两分钟讲清楚,让你把关注焦点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

  • 看版次
  • 看印数
  • 看出版社
  • 看参考文献列表
  • ……

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让你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抄袭和搬运……

书,可是要读进脑袋里的东西啊!怎么可能稀里糊涂就选了,稀里糊涂就读了,稀里糊涂就信了呢?可惜,真的有很多人,活了好几辈子(比如 35 岁就是 5 辈子了),竟然一直没有调整优化过自己的关注焦点,于是…… 那个惨状你自己想想吧,我就不花笔墨描述下去了。

很多人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倒是很舍得花精力去研究。

很多人在网购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套“购物经”。什么样的款式流行,什么样的颜色搭配不错,什么样的店铺物美价廉,如果问起他们绝对可以滔滔不绝给你讲十多分钟。

但是一旦说到选书这方面,聊不了几句就结束,因为他们从来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样的书才是值得读的。

要知道买错了商品最多损失的是金钱,但是选错了书污染的可是我们的脑子。这两者的后果哪个更严重,我想读过专栏的朋友应该都能知道。

我们都说了最重要的是注意力。节省下来的注意力一定要用在合适的焦点上,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其实,“调整关注焦点”,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我们不断说的“打造价值观”的一个实践方法论:

  •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采用不同的价值观去研究某一事物(或者任务);
  • 调用元认知能力去分析不同价值观带来的不同选择,以及那选择的后果;
  • 经过比较,选择长期效果更好的那个价值观……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段比我当年在课堂上长期授课,更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智商”了 —— 为什么我会如此感受?

因为那个时候我天天都得干一件事儿: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他们可以被分为若干类的话,那么每一类人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有我自己的“授课评判方法论”:

看一个老师是否会讲课,就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时间里,让不同种类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而这个过程中,本质上我只做一件事儿:“调整关注焦点”。不是“我觉得问题在哪里?”而是,“他们面对的在他们眼里究竟是什么?” 刚开始是很容易困惑的,“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想什么!”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最初的笨拙渐渐消失,各种灵巧逐步“自动出现”,在课堂上,甚至可能只因为学生一个细微的表情,我都猜得到他的困惑究竟来自于何处,又基于他怎样的底层思考……

于是,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

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暂时把关注焦点从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绝对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当然,很多人把这个叫做“情商”,我个人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个概念。

相信我,试试就知道了,效果奇佳。

有的时候仅仅是换一个角度,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转换角度的这个概念,我们在之前的“万能钥匙”当中已经讲过了。如果你想要解决问题,当然不能盯着眼前的锁头看,钥匙如果在上面那就不是问题了。

现实生活中,比较困难的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把别人的问题也解决了。或者先把自己的问题放一放,帮别人解决好问题之后,再一起解决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总在问:如何能够赚到钱?我的答案很简单: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不难,但是你要做一件让别人也开心,甚至乐于为此付费的事情才是困难的。但是只要能够做到,相应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请回顾我们对智商的另外一个定义:“所谓的智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我眼里,所谓的“情商”,其实只不过是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 换言之,所谓的情商,也只不过是智商的一种,于是,智商也好、情商也罢,都是可以习得、可以培养、可以进步,甚至可以“精进”的,不是吗?又,如此看来,所谓的“情商差”,本质上不过是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动机、有欲望、有情绪、有思考、有反应的人来看,而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机械物件来处理而导致新问题产生…… 于是,经常刻意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观察、感受,当然会“自动”提高情商…… 又当然,在我眼里情商这个概念没必要存在,反正都是智商。

事实上,任何一次的“操作系统”升级,都是底层“价值观”的升级,不是吗?而价值观的升级,最终表现不过是你的“关注焦点”从原来的某一件事儿上移到了现在更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儿上而已。

最初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有人当老师,告诉你“你原来关注这里是不对的,你应该关注那里”;然而,更为重要的能力难道不是“我如何才能确定关注哪里更好”吗?如果经过多次摸索(其实就是多次的关注焦点转换试验),最终有根有据地确定一个更好的焦点,那么你就可以当老师了:告诉别人,关注这里更好,理由如下:一、二、三……

这才是今天的重点: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试验、试错,最终选择出来的……

这里还有更深入的关键:

每一次的选择,都多多少少有点风险:万一还有更好的呢?

再一次,绝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自己总是在这样“不可能做到 100% 安全”的地方追求“100% 的安全感”才导致了后面无穷无尽的尴尬。

分解一下:

面对知识、面对实践的时候,长期来看,无论如何总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总是会有更好的”,意味着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 否则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继续发展呢?

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 短期来看可能有最好的,长期来看只有更好的 ……

虽然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然而,站在当下,关键在这里:“现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现在能想到的这个!”

即便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可若是连我现在想到的这个我都没试过、没做过、没做好过,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到了这里可能显得“有点绕”,所以请耐心:

提高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整关注焦点”,而这背后,实际上还是“价值观的调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质上来看就肯定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运转中的操作系统,上层主要是两样东西, 价值观和方法论 。

以上我们用来“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为:“不断尝试调整价值观,最终找到更好的价值观” —— 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论了。

于是,在整件事情上,相对来看,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应该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论)上去,因为“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等等,确实都是“做”出来的,不做,什么都没有。

于是,我们对“智商”这个概念,已经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另外一个定义与描述:

所谓智商,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1. 最底层是概念及其关联;
  2. 再上面一层是价值观与方法论;
  3. 再往上则是践行……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正在运转着的“ 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习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换旧的概念,在它们之间不断建立更有效的关联;以此为基础,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价值观,研究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由此产生选择与行动;通过不断践行,反过来刺激我们不断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

电脑都可以不断升级呢,我们凭什么不能?

复习小贴士:

  1. 写作(3月13日文章):我们多次强调,想要获得财富自由,必须学会写作。写作究竟对你有什么价值?如何学会写作?
  2. 注意力(8月1日文章):注意力是人身上最重要的价值,注意力>时间>金钱。你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
  3. 元认知(9月26日文章):元认知能力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人与人最终的差距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

【附加】

生活中让人最失望的事情莫过于:你的生命已经没有可能性了。

如果说你判断一件事情值得做,但是在过程中阻力重重,不妨试着使用“调整关注焦点”的方法,帮助自己渡过这个难关。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带有一定的时间属性,把时间这个维度考虑进去,一定会有更回深刻的思考。时间属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长期的理解。

重要的是能否保持一定的节奏,找到自己的方式方法,在每个阶段都回顾一下得失,最终踏踏实实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

很多事情并不是表态的。

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过去,能够看到的立场和层次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你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座山,能够看到的景色也是大相径庭的。

践行未必是积累经验的唯一路径,但一定是为数不多的高效率路径之一。

如果大家把“智商”和“天赋”的联系断开,并且把它真正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那随后用正常的心态去锻炼能力,用合理的方法去积累能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旦开始关注“长期”这个概念,很多原本是问题的事情可能马上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短期来看都有一堆的问题。

人们总在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短期期望过高。

调整关注焦点,没事的时候想一想“这件事还可以怎么想”。

教程来源于Github,感谢apachecn大佬的无私奉献,致敬!

技术教程推荐

OpenResty从入门到实战 -〔温铭〕

编辑训练营 -〔总编室〕

.NET Core开发实战 -〔肖伟宇〕

如何看懂一幅画 -〔罗桂霞〕

Django快速开发实战 -〔吕召刚〕

实用密码学 -〔范学雷〕

说透元宇宙 -〔方军〕

快手 · 移动端音视频开发实战 -〔展晓凯〕

超级访谈:对话毕玄 -〔毕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