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双倍的薪水或收入详解

关键概念:串联、并联、多想一步。

“聪明人”总是在学到任何东西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终将有一天,我(们)不再必须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所谓原则就是最终能够落实到选择上的标准。“这件事情能否和成长并联起来?”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重要标准。

延伸关联: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1. 你喜欢你的老板吗?你们之间的价值观相同的地方足够多吗?你最认同他什么?你最不认同他什么?
  2. 在工作里,你能获得的成长是什么?你重视那部分成长吗?那部分成长给你足够的快乐与幸福吗?
  3.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工作事实上是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有没有可能让你的工作更多地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再问个更严肃一点的问题:你热爱你的工作吗?
  4. 在过去的时间里,你有多少时间与精力花在了琢磨“大事儿”上?如果有,那都认真琢磨过什么?认真琢磨过后的结果是什么?有愿意拿出来分享的吗?
  5. 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会经常这么想事儿吗?“嗯,有道理!那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记在随处可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玄妙”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

【正文】

提高效率这事儿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难,那么玄 —— 其实很简单的,简单到高中生就应该很擅长的地步,因为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在物理课本上(对,是物理课本,你还记得吗?此外,我们之前还讲过另外一个原理:开锁的钥匙肯定不在锁孔里插着,否则那锁等于“没锁上”)早就学过两个重要的概念:

  • 串联
  • 并联

其实,你想想就知道了:

  •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即,一先一后,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只需要调整一下先后顺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并联”的,那么你若是竟然把它们串联起来就不对了 —— 你得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可以并联的任务,然后让它们并行……

其实这个关于“串联”和“并联”的方法,不光在物理课上,我们在语文课上也学过。

想必很多人应该学过这么一篇课文:

《统筹方法》

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简单的烧水泡茶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统筹方法的重要性。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生活中处处都有统筹学,不会统筹,要乱方寸,什么也干不好。

所以很多学科上的知识其实是互通的,只要你留心观察,细细体会,都会发现里面的精华。

这其实也是一个到其他地方“找钥匙”的绝佳例子。

有时候,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和“不聪明的人”在一个地方不一样:

  • “聪明人”总是在学到任何东西之后,都“不由自主”地多想一步:

  • 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

  • 如果能用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话,那需要注意什么才不会出错?

  • “不聪明”的人半步都不肯多想,他们觉得“想事儿太累了”!

说实话,起初真的不是很大的差异,真的是“一丢丢”的不同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造成事实上的巨大差异。

看起来那个“多想一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背后的心智差距则是其他人所不了解的。因为你多想一步,原来的机会可能就会变成陷阱,而原来的陷阱则可能成为机会。

我们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可以总结为:

从现在的起点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公式:

(1 + r)^ n

这里的 r 就是我们站在现在的起点上所迈出的一小步,加上时间的推移,这个整体会变得越来越大。等到你很优秀时,这一小步会很困难,但是突破了以后就是另一片天地了。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也说过,选择有的时候比努力更重要,不要只顾着选择后的努力,而要在选之前就把功课做到位。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想想”(以后养成习惯:凡事儿可以“多想一步”,不累的!),有什么人生之中重要的事情可以“并联”呢?要是有的话,我们必须把它们并联起来,而不是串联 —— 如此这般我们会极大提高人生的效率(注意,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效率)。如果做到的话,这是何其“伟大的意义”呢?

半年前,我们厘清了一个观念:

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终将有一天,我(们)不再必须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既然,我们已经从根基上把“财富自由”当作人生头等大事,那么,我们确实应该花很多心思在这事儿上面,不是吗?

很多人真的不是的,他们宁可在买点破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三百思而后不一定行”,却坚决不在原本应该被自己当作头等大事儿的事儿上花哪怕一秒钟的心思 —— 于是,我们有时候很好奇,他们的“命运”是“注定”的呢?还是“自己选”的呢?

我很晚才有“给别人打工”的经历 —— 之前都是“给自己打工”,直到 28 岁那年到新东方“教书”,才经历了一段长达七年(对我来说就是“一辈子”)的给老板打工的经历。

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本科期间并没有“好好学习”,乃至于我根本就没兴趣也没办法出去找一个“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 我大学期间“学”的专业是“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于是,只能从那个没上过大学的人也能干的事儿开始干起:销售 —— 于是,这一生我都没有过“上班”的机会,即便是在新东方的七年,也从未有过“坐班”的机会。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些人身上,哪怕“坏事儿”最终也会变成“好事儿”。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现在的老丈人曾经劝过我老婆,说,“他那大学毕业证肯定是假的,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大学生毕业了之后跑到市场上卖货的?” —— 当然,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老丈人可能觉得我最好了……

在新东方的那段时间里,一个如我这般“从一开始就是给自己打工的人”,不经意之间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给老板打工的人”。给自己打工的人,和给别人打工的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据我观察,在我眼里好像那差别很明显很巨大,可在他们眼里好像“没什么区别”。

只说一个重大区别就可以了:

“给别人打工的人”,拿的是薪水(幸运的话,还有提成),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回报相匹配……

于是,他们经常说的话是这样的(他们也确实是那么想的):

那么使劲干干嘛?又不给你涨工资!

就给那么点工资,还指望我做成什么样呢?

于是,绝大多数老师,是不肯反复备课的,不肯多花时间反复改善课程质量的;他们也不肯去讲新课,因为“又要花时间备课,累死了”,反正许多年前准备过的那一套东西(甚至是从先人那里直接“拷贝粘贴”进自己大脑的东西)“够用”了嘛!

我是不理解他们的,可我也知道他们也是不会理解我的。偶尔的情况下(因为年轻),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无一例外地被认为“靠,你真能装!” —— 于是,就学会了“少说话多做事,一个人默默前行”。

我们生活的时候,多少要讲究一点策略。

比如说:

不要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这条策略的实践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在文章中说过“少说多做”。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必要一定向全世界宣布,这样只会引来不必要的挖苦和讽刺。

除非宣布这件事情的好处大于相应的弊端,不然“默默地做事”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因为这个世界上“评论家”占大多数。他们自己从来不做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评论别人,如果那是积极的鼓励倒还好,但那多半是尖酸的挖苦。

如果你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背负着这样的包袱上路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案。所以大家要学会如何用合适的策略来保障自己的成长。

我一直就是为自己打工的人,于是,即便我跑到一个地方“拿着薪水给别人打工”,也好像没办法把“为自己做事”的那个“进程”给杀掉。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操作系统里的术语,指同时进行的“任务(们)”。有时候要强制停止某个任务,一般的说法是,“杀死那个进程”(Kill the process)……

现在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打工”的同时“也给老板打工”而已。于是,在做每件事儿的时候,判断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有两个标准:

  • 是否对得起拿到手里的薪水?
  • 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打工、给自己做事的人,“自然而然”就对工作结果和工作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 其实,每个人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你看多少人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不会顺手关上灯就知道了,又与此同时,他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离家出门的时候是不是忘了关掉自己家的灯……

在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同桌,经常说一句话,“咱是谁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咱是谁啊?!” —— 所以,“那些事儿咱不能干啊!”
  • “咱是谁啊?!” —— 所以,“这种东西拿不出手啊!”
  • “咱是谁啊?!” —— 所以,“做成这德性怎么好意思呢?”
  • “咱是谁啊?!” —— 所以,“这事儿得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行!”
  • ……

这句话其实“不小心”影响了我的一生。虽然这么想事儿的副作用是让很多人觉得“妈的,你真能装!”,但,最终,确实做出来的选择不同,做出来的事儿不一样,品格与质量都不再在一个层次上。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觉得“还可以干得更好”,于是,接下来的每一步,每个选择,每个行动,都是在另外一个层次上,有着另外一个更高的标准 —— 随着时间的流逝,结果自然会产生天壤之别。

这并不像那些“给别人打工的人”所想象的那样“吃亏”了,恰恰相反,其实是赚了,而且还是“赚大发了” —— 因为这其实相当于:

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出售了两次:

  • 一次出售给了老板 —— 而后因此获得了薪水;
  • 一次出售给了自己 —— 而后因此获得了成长……

这样看来,某个差异的解释就很自然而清楚了:那些拿到两次回报的人又怎么会像那些只拿到一次回报的人一样那么在乎其中只是“一部分而已”的薪水呢?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说服那些“聪明人”的。

你只是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仔仔细细的完成每个任务而已。但是在他人看来,你这就是玩命给别人打工的“傻子”。

而他们之所以无法理解,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犯过傻”。

换句话说,他们从来没有为自己打过工,也不知道其实认认真真做事的最终受益者往往是自己。因为只有你认真,才有可能从每件事上学到相应的经验,并且真正地成长起来。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也说过,真正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们之所以强调元认知能力,就是为了让自己起码能够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存在。

回头看看最早的几篇文章吧 —— 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有什么比成长更重要的呢?不成长毋宁死啊!又,若是真的有成长,那成长有何止一倍两倍于那拿到手里的薪水呢?!

既然打工,既然要花时间要花精力,为什么不“把老板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做”呢?可事实上,这样的话,在市面上是不受欢迎的 —— 绝大多数人,我是说,你也可以想象得出来,99% 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憎恨这种观点,虽然我们也完全没办法理解他们的想法,若是按我个人的想法:

如果一个人那么恨他的老板却依然在为了薪水而“低头”或者“放下身段”打工的话,那…… 那其实错了,那样的人哪里有“高贵的头”,哪里有所谓的“身段”啊!那只不过是不争气的奴才而已。别说薪水太低不值得了,事实上是,薪水越高,就越是说明那样的人奴性越重啊!

这话说得有点狠了,但我猜这里的绝大多数人不至于因此误会我吧?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说,找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很重要、很重要,极其重要。我们不应该当别人的奴才,更不应该当自己的奴才。

话说回来,这其实是一个选择而已,只是一个选择而已:

我们只不过是把工作和成长这两个任务,这两个事实上可以并联的任务并联了起来而已……

于是,人生效率“直接”极大提升,提升到 99% 的人不理解的地步。相信我,即便是我们这个专栏里的十几万人“突然之间”或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为自己打工的人”,也远远达不到整体人口数量的 1%。

“这件事情能否和成长并联起来?”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重要标准。

我经常鼓励周围的人去打磨自己的原则。所谓原则就是最终能够落实到选择上的标准。如果你说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到了选择的时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说明你的原则还不够清晰。

当你真的把“能否与成长并联”当做一个标准,就能有效从生活中筛选出那些真正让自己“收入翻番”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各种不同的概念,因为当你的脑子里缺乏相应的概念时,你是不知道某件事情到底占用了你什么样的资源的。

比如当你的世界没有“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时,其实你并不清楚哪些活动才有你成长的时间,而那些工作则可以和成长并联进行。

在大问题上,我们做出“哪怕只是多一步”的思考,效用都只能是惊人的。把工作和成长并联起来,效果如此惊人,那把工作和生活并联起来呢?

你观察一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是把工作与生活串联起来的,工作的时候工作,生活的时候生活,反正不能同时进行;而另外一些极少数人,他们是把工作与生活并联起来的,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他们的效率不惊人才怪呢 —— 我说的是他们的人生效率。

在大问题上,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因为他们知道区别,而与之相对,剩下的人们,自以为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甚至以为跟他们不一样的是傻子 —— 又当然,既然对方是傻子,对他们来说,貌似也没必要,识别出傻子有什么用呢?

那极少数人的知觉却截然不同,他们识别出对方之后会开心,甚至觉得是惊喜,会不由自主地相互深入接触 —— 这跟另外一个现象是一样的道理:同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牢固,因为对他们来说,“遇到”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自然而然地更为珍惜,至少更认真对待。(每一次说这样的话,都要认真补充一下:我个人在生理上确实是异性恋哈……)

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吧,所谓的“大智慧”,其实只不过是“把智慧用到大事儿上”而已。

【附加】

尽量不做兼职。因为很多兼职,表面上看来赚钱,实际你牺牲的是自己成长的时间。

所谓习惯就是你自然会这么做,这个过程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你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其他选项。

“三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火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工作从来不是别人,永远是自己的。如果你无法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成长,即便给你再多的薪水,你也应该慎重考虑。因为它消耗的是你成长的机会,而这种机会的成本可不是简单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关键时刻不放弃。要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所谓原则就是最终能够落实到选择上的标准。如果你说自己各种各样的原则,但是到了选择的时候依然不知所措,那说明你的原则还不够清晰。

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妨从员工的视角转化到老板视角,很多问题的答案可能就会浮现在你的眼前。成长的过程就是:从现在的起点上往前多走一小步。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最浪费注意力的事情之一是“做不必要的解释”。

很多解释是不必要的,“闭上嘴,努力做”。这样:一来你能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能够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二来因为你不去解释,那些误解就会自生自灭,也影响不到你了。

教程来源于Github,感谢apachecn大佬的无私奉献,致敬!

技术教程推荐

零基础学Java -〔臧萌〕

Spring Boot与Kubernetes云原生微服务实践 -〔杨波〕

Swift核心技术与实战 -〔张杰〕

DDD实战课 -〔欧创新〕

摄影入门课 -〔小麥〕

大厂晋升指南 -〔李运华〕

陶辉的网络协议集训班02期 -〔陶辉〕

中间件核心技术与实战 -〔丁威〕

LangChain 实战课 -〔黄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