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正常时间买卖详解

关键概念:成长、时间、教育、朋友、时间买卖。

是否跳槽的标准: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有没有获得成长。

“得到”和“失去”同样会引发人们的情感波动,但后者的浮动明显大于前者。

谁的时间最值得买?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最值得购买……

所谓的教育,“耳闻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我们就是需要不断反刍自己的思想。所谓长期深入的思考,其实只不过是靠重复而已 —— 这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却又公开的秘密。如果在读今天文章的时候,你有感觉(觉得自己明明应该知道、早已知道,却同时又被惊到,“嗯?我怎么从来没这么想过?”)的话,那么,某种意义上,你已经体会到了“长期深入”(即,重复)思考的不同结果了。

今天的思考,只有一个,很简单,很重要,需要你反复琢磨…… 只要想明白了,自然会触发行动:

谁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还有哪些人足够重要?为什么?而因此你又应该如何与他们共同成长?如果他们竟然不愿意与你共同成长,你又应该如何去做?

【正文】

先让我们来看看我自己对“个人商业模式升级路径”的理解。

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单份出售自己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找工作真的很难啊,尤其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不对?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升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方式,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我们的单位时间售价。有些人选择读完研究生之后再去找工作,基本理由是一样的,因为虽然不是绝对,可普遍来看,拿着研究生文凭去找工作,就是比拿着本科文凭去找工作“单位时间售价”更高呢!

事实上,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望过去,那些最终能使个体单位时间售价更高的专业,学费就更贵,认证获得难度就更高,比如医生、比如律师,这只是随便举的两个例子而已,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学费就比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学费高出好几个量级……

注意:新东方厨师学校,与纽交所上市的新东方教育集团没有任何关联,人家可是真正的不上市的独角兽呢。

在这个阶段里,很多人做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开始不由自主地采用两个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收 8 个小时的钱,但只干 2 个小时的活,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抬高了 4 倍。跳个槽,利用信息不对称(反正新老板没办法 100% 了解自己过往的成绩),获得更高的薪水,跳上三五次,薪水翻番的情况其实也非常常见……

然而,长期来看,这其实是不明智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你什么时候见过谁通过磨洋工或者频繁跳槽获得财富自由的?嗯,一个都没有。

说到跳槽,我时常会收到这样的问题:我到底该不该辞职?

对于这个问题,一个负责的答案是:看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个人能力也千差万别,而这样的差别正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标准的话,我觉得这一条非常重要:

我在现在的工作中有没有获得成长。

这么一个简单的标准,就能区分出谁是为老板打工的,谁是为自己工作的。

为老板工作的人只会考虑自己是否拿到了足够的薪水,至于这段时间有没有获得更多的价值,他其实是不关心的。而为自己打工的人则会重点关注自己有没有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成长,因为这是最能配得上自己时间的“报酬”。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传递了这个观念:注重价值,而不是价格(估值) —— 无论是投资,还是打工,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你的时间价格,和你的时间价值,就很难重合的,因为我们在一个市场上,在一个信息必然时不时不对称的市场上,所以,你拿到的薪水(别人对你所出售时间的出价),只不过是他们对你的时间价值的“估值”,有时候这个高一点,有时候那个高一点,绝大多数的时候,它们并不相等…… 一味追求“高估值”,不说是否妥当吧,事实上是不合理,因为那是“在追求不可能的结果”。

那些时不时就因为“感觉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而郁闷的人,其实应该动用元认知能力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被高估的时候呢?” —— 事实上,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肯定有过,还不止一次…… 若是能想到这里,就没有什么可难过可郁闷可冲动的了,因为已经弄明白了:时不时被高估,时不时被低估,这才是常态,价格和价值恰好重合是极小概率事件。

再说,被高估的时候,默默接受,被低估的时候跳脚大闹,这也不是一个头脑正常的人该做的事情,对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鼓励大家去学习概率统计,因为它是帮助我们克服这种情绪波动的有效工具。

“得到”和“失去”同样会引发人们的情感波动,但后者的浮动明显大于前者。

如果有监测人们情绪的仪器,你就会发现得到一笔巨款的喜悦可能是100分,而失去一笔巨款的失落可能就不是-100分了,而是-120分,-150分甚至更多。

这是我们的天性,因为只有对于负面信息更敏感,我们才能活得“更安全”。

但有的时候这种天性会让我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比如当你抛了50次硬币,全都是正面朝上,这个时候我们的天性会认为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大于50%。

而这个时候,只要你有一些概率的常识,就能够及时阻止自己这样的想法。

面对高估和低估其实也是一样的。有概率思维的人会知道,有低估的时候,自然也会有被高估的时候,于是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相应的结果了。

这机理虽然貌似“显而易见”,可你观察一下真实的世界就“震惊”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就好像从来就没有为对方着想的时候呢?!” 甚至,你会发现:“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穷尽一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完全‘一厢情愿’地活着呢?!”

还有个事实,可能很多人从来都没有认真想过:

你不断成长的结果,就是你终将被低估 —— 这是必然。

让我们一起做个很简单的分析吧。

一个老板,给员工发薪水,通常情况下给出的是市场平均水准 —— 因为,若是他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高薪水,他的整体成本就会被抬高到失去竞争力的地步;若是他给所有人都开市场上最低的薪水,所有人都跑了,他同样会彻底失去竞争力。于是,基本上,大家打工拿到的都是与那个“市场平均水准”相差不多的报酬 —— 若是一个老板大方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若是老板抠门一些,那么员工拿到的是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准的…… 大抵上市场规律如此。于是,从这个简单的事实出发,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几乎市场上所有的顶尖人才都被低估了,或者准确地讲:他们更可能被低估。

所以,和大多数人想象得并不相同,当这种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因此格外难过,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高兴,因为那是他们成长的证明。甚至,换句话讲,他们很可能把“被低估”干脆当作对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的肯定。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清楚:终将有一天,自己确定地被“过分低估” —— 那就是到了“该自己闯出一片天空”的时候了。

之前我们曾经弃绝了一个坏习惯,抱怨。思考质量与思考方式已经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的你,从今天这个角度再望过去,你是否能够明白了呢?—— 很多人的所谓“抱怨”,不仅是“一无是处”的,事实上更严重,那完全是空洞无物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抱怨”。

回过头来,从 “给别人打工”不如“同时给自己打工” 开始,我们渐渐看清了另外一个路径:

“同时给自己打工” 不如 “彻底为自己打工”……

因为这背后的核心原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既然卖时间终将不划算,那么买时间终将划算。

嗯,整体上,这就是个“反败为胜”的故事。

我经常和周围的人说,这个世界有一类知识具有很特别的属性:

不可逆。

就是当你知道了以后,你的世界就完全不同了,而且没有办法回到原来的样子。

比如当你知道了“独立事件”这个概念后,你就不会再陷入“赌徒谬误”中去。即便前50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是正面朝上,你也知道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依然是50%。

再比如当你知道了“万能钥匙”之后,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纠结在“锁头”本身,而会去其他地方找钥匙了。

同样的道理,“为自己打工”也是一种不可逆的知识。一旦你知道了以后,你就会彻底为自己打工,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突破过去的玻璃顶。

还记得刚才提到的现象吗?“你什么时候见过谁通过磨洋工或者频繁跳槽获得财富自由的?嗯,一个都没有。”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按单价出售时间”总体上必然是不划算的…… 因为 “单位时间的市场售价” 无论如何都是有玻璃顶的,无法突破的玻璃顶 ——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谈不上被那个玻璃顶压着,因为他们甚至抬头根本看不见那个玻璃顶,因为他们所身处的地势太低。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努力,事实上都是为了那一刻在做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有些人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形象地讲,就是“削尖了脑袋”)去明星企业打工 —— 因为在那里能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经验(有些人选择无论如何也要 “去大城市” 工作生活,背后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从事实来看,大公司的薪资待遇有的时候并不能保证更高。在明星企业里,竞争更为激烈这个事实本身就可能是很大的优势,人就是这样,不参与竞争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安逸,就会自然而然地停滞不前 —— 越是年轻越是如此。

我这一生,只有过一次“给别人打工”的经历,28 岁到 35 岁期间,在新东方教了七年的书 —— 最幸运的是什么呢?

最幸运的是,那是一个最终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的公司,算得上是大企业,在教育行业里,也算得上是明星行业。明星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才济济。我一直觉得,所谓的教育,“耳闻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的更直接、更有效。

我教书的这“一辈子”确实有很多的体会。

比如有人问我:李老师,你是不是已经不用再备课了?

这对于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从小到大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吃完饭后认认真真备课的情景。

所以我的概念里,老师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这就是“耳濡目染”的作用。

还有就是当初我教过的学生,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跟我有联系,我觉得除了我当初给他们上过课以外,更重要的是:

我是为数不多一直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

据我观察,很少有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要教好自己的课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他们跟学生之间仅仅是“师生情”,而我和学生之间还有“战友情”,因为我们永远在共同成长。

在新东方的七年里,所闻所见、所思所得、真正有用的、事后庆幸自己见识过的,在当初的时候,都隐藏在零零碎碎的小事和细节里,等有一天那些东西突然显现出巨大价值的时候,才会觉得那段经历绝不简简单单是 “打工的一段时间”而已。我也相信所谓的 “见识决定境界”。民间有一句老话,“就算没吃过猪肉,也总得见过猪跑才行”,说的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反过来,只要是追求财富自由的人,如若果然当真,那最终就只能走到同样的一条路上:

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于是,同样的原则依然适用:

谁的时间最值得买?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最值得购买……

因为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总体上必然是被低估的,并且,最好的地方在于,这事儿连他们自己都知道!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想办法尽快把自己先变成“给自己打工的人”。因为如此这般之后,你就很容易识别同类,在人群中认出他们,你要和他们做朋友,做好朋友,很好的朋友 —— 有这样的朋友的好处,你早晚会知道得非常清楚。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朋友的文章,题目就叫做《什么是朋友》。

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到了这些年对于“朋友”这个概念的认知变迁。初期的总结就是: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要从中抽取出了更本质的含义: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因为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再往下说,真正的好老板,永远不是用薪水去交换那些时间的 —— 这是真理,铁律,不信你就观察一下。因为对于“很早就开始给自己打工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显然不是薪水(虽然那也不是不重要)。而且,这些人当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终将有一天“彻底只给自己打工”的人,那么薪水本身对他们来说,更不重要。(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这种“说辞”就是老板用来给员工洗脑的,早就该被“机智地看穿”了……)

虽然那个事实听起来如此显而易见,可实际上琢磨清楚的人并不多:

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于是,所有的老板都必然是销售,因为“卖出去”、“卖得好”才是根本啊。但这只是基础,还有更重要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终生都没达到这句话里的两个字“资格”。

我们曾经说,站在资本背后是需要一定资格的,其实,同样的道理,做老板,也是需要“资格”的,不是随便谁、注册个公司、招几个人、能开始给人发工资了,就自动成了“有资格的老板”了的。

那些从一出道就开始从来没有为自己打过工,从来都是为了薪水只给别人打工的人,是不可能有资格做老板的。经常见到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也学着人家做老板,结局当然不好,可最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什么地方不对,才导致了那个结局 —— 顶多,想到的不过是,“也许咱没那个命吧?”

只要你长期观察,你终将会得到和我一样的结论:

不能给自己带的人提供真正成长机会的人,实际上没资格当老板。

有能力给别人以成长的机会,是很了不起的能力 —— 再一次,又是学校里不教的东西。

我总觉得这是个阴谋:“但凡生活中真正有用真正不可或缺的技能,学校里貌似都不教,就算教,也教不明白,甚至干脆教坏,比如理财,比如健康,比如性生活,比如婚姻,比如识人,比如…… 我怀疑他们是故意的,他们想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真幸运,在这一点上,他们成功了!”

事实上,这个能力真的很难教授,因为做到的人太少了。多年的观察,我倒是有个屡试不爽的“窍门”,能够让你迅速起步:

想办法与对自己重要的人共同成长。

这其实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爱情稳固的不二法门。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有与之共同成长的人”,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强的联系”。成年后,我个人有个择友原则:

只跟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

这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对家人都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很好呢?” —— 这是许多年前一个长辈一句话帮我戳破的真相。于是,许多年后,我的好朋友并不多,但个个都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之中。本质上来看,仅这么一个事实,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再仔细观察,这些人与家人都是共同成长的,他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格外地多,也格外“自然而然”地多。而“共同成长”,在我看来,事实亦如是,也是对亲人朋友最好、最有效的相处方式。

如果你有很多与他人共同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那你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给对自己重要的人提供真正成长的机会,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就会有很多人“自然而然”跟随你 —— 根本就用不着装模作样地发号施令。并且,你会自然而然地跟那些“装老大的人”不一样,你喜欢那些终将冲破玻璃顶的人,你甚至会鼓励他们,怂恿他们,支持他们冲破那个玻璃顶,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附加】

我们只要针对一个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回顾并且再次思考一遍,就会发现对于它的认识又加深一些。这个过程就拓宽了自己的维度。

夫妻双赢: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她身上。如果可能的话,也花足够多的钱在她身上。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从多个维度来打造竞争力。

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核心就是:时间不可管理,你要做的只是管好自己。

几个择偶原则:1.在各个明星企业里找(大池塘里才有大鱼);2.为自己打工的人(将来更可能成为老板的人);3.家庭和睦的人(有责任的人);4.乐于助人,乐于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有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比较能成大事)。

关爱他人的方式,表达爱意的更好方式:给对方创造成长的机会。

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一定是过去的认知基础上展开的,多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而强行与新知识产生联系。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出一个能用的雏形,然后一边做一边完善,不用担心开始的作品不够好,因为这是必然的结果。

“教是最好的掌心方法”。其实“教”本身也是提醒自己不要降低标准,要保持时刻思考的一种方式。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大部分人迟迟不能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一次就做出很牛的作品。

为对方创造成长机会,不代表硬拉着对方不停成长。先做好自己,其他人也自然跟过来。

教程来源于Github,感谢apachecn大佬的无私奉献,致敬!

技术教程推荐

深入拆解Java虚拟机 -〔郑雨迪〕

邱岳的产品实战 -〔邱岳〕

从0开发一款iOS App -〔朱德权〕

Web协议详解与抓包实战 -〔陶辉〕

互联网人的英语私教课 -〔陈亦峰〕

人人都用得上的写作课 -〔涵柏〕

物联网开发实战 -〔郭朝斌〕

如何读懂一首诗 -〔王天博〕

手把手带你写一个Web框架 -〔叶剑峰〕